主页 > 在线教育 > >正文

印象最深的面试问题,你能坚持吗?

来源:中国教育文化     |  作者:李晓   |   发布时间: 2020-03-03

  “Hi Max ,how's your day?(今天过得怎么样?)” 周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临床专业七年级学生魏依绸打开手机微信视频通话,那一头的屏幕上,一个眼睛大大的一年级男生,正挥着手,笑着大声回答,“ Great!(很棒!)”俩人的面前,分别摊开一本新概念英语,马上要上第26课。

小麦和屏幕上的小魏老师

  这不是一次寻常家教,是一位学生志愿者,对战“疫”前线医务工作者子女的定期线上辅导。每周二、四、日三次,至今已是第三周。

  二月中旬,复旦大学团委发起,力所能及为抗疫一线白衣天使减少后顾之忧,登高一呼,短短几天492人报名,面试筛选培训后,共301人上岗,对接241个沪鄂一线医护家庭需求,守护241个娃。

  “小老师”魏依绸,是欣喜如愿的301人之一。

  印象最深的面试问题,你能坚持吗?

  “看到听到不少年轻人在讨论,‘我们可以为前线战士做些什么?’”复旦大学校团委副书记甲干初说,考虑到大学生在教育方面的优势,就想能不能为医务工作者孩子辅导功课,稍解后顾之忧。

  发起这次活动之初,校团委对接复旦附属的中山、华山等17家医院,了解前线医护需求,反响热烈,有位医生问,家里孩子考研,能不能请一位有经验的小老师指点下。

  志愿者和前方医生家长的微信截图。

  由于志愿者踊跃,校团委又跟市卫健委联系,进一步扩大范围,最终,奔赴武汉的近百位医务人员以及留守上海的100多位医务人员的孩子,跟大学生小老师们结成了对子。这241位白衣战士中,有医生、护士,还有技师和后勤保障人员。

  志愿者给学前班孩子指定的一周“课表”。

  “抗疫的这一刻,我能用自己的方式贡献力量,”魏依绸说。她幼年曾在武汉生活过一段日子,如今建着方舱医院的洪山广场、行人稀少的楚河汉街,都是小时候常玩的地方。在临床学了七年的她,看到老师们都冲在最前线,心里感动,更急切。看到团委发起的第一时间,她就打电话报名。

  并不是报了名,就能上。小魏听说,竞争很激烈,报名的从本科生到博士生,甚至还有位校友。筛选资料过程中,有家教经验优先,是本科生也优先,毕竟离中小学近一点,要教的东西更熟悉些。

  接到“面试电话”时,有个问题,魏依绸印象深刻:“你能坚持吗?”面试老师解释,这次志愿工作没有确定结束的日子,因为疫情结束没有确切时间表,至少要等孩子们的医生家长们从前线下来,回归家庭常态。她没有犹豫,说“可以”。

  “第一次上课,当然有点忐忑,就怕上得不够好。”

  没有津贴、教材自备,这样的辅导工作,要求还格外高,上岗前还分组,还必须接受培训。分组分的是学前组和中小学组,培训,除了教上课如何跟小孩子交流、课程如何掌握进度,以及怎样及时与家长沟通 等以外,还专门请来心理专家讲了突发情况怎样应急处理,比如,医生爸爸妈妈见面少了或不在身边,孩子孤独了想念了怎么办?小魏说,“我在心理方面是外行,但我记得要点,要告诉孩子爸爸妈妈拼搏的意义,是值得骄傲的,辅导时要注意从各方面细节上,多多陪伴孩子。”

  结果2月16日,第一次视频里看见小麦(化名)时,发现心理方面的准备白做了,大眼睛小孩子,穿着牛仔外套,帅气又聪明,上课时间长了坐不住时,屁股在椅子上动来动去。

  不过英语口语水平真的好,她辅导的是新概念英语教学,17:30-18:30一个小时一堂课,全程基本都是英语教学,对答还挺溜的。小麦的爸爸是华山医院医生,如今奋战在武汉,妈妈照应着他,上课就是在卧室里对着笔记本电脑,用妈妈的微信账号跟老师视频面对面。

  “第一次上课,当然有点忐忑,就怕上得不够好,”小魏说,本科时自己当过家教,也有支教经验,不过网络授课可是头一遭。课前,她自己准备了课本,把要点难点的教案翻来覆去磨了几遍。

  上周日,是第七次课。小麦在屏幕那头已经完全不陌生了,有时候还会叫她的英文名字Rachel。上课倒是老老实实的。前一次小魏老师布置的“什么人在哪里干什么”句式练习,掌握得很熟,这回,要教更多新单词,这个句式联系的内容要从“室内”拓展到“室外”,难度增加了。

  上课时,小麦妈妈不露面,会在课后跟老师交流,鼓励为主。魏依绸这边问着“ 这次课觉得怎么样?孩子掌握得可以吗?有没有需要调整的地方?”她总说,“都可以,听老师的,都挺好。”

  “这241个孩子,我们来守护”

  “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年轻人都踊跃参与到志愿招募中来,其中包括近400名本科生,65名硕士生,28名博士生,还有一位曾参与研究生支教团的毕业校友,”校团委副书记甲干初说,具有医学学科背景的学生志愿者共有161名,约占总报名人数的三分之一,扛起了志愿主力大旗。

  孩子们和小老师们一对一,面对面。

  “这241个孩子,我们来守护,”甲干初说,到疫情消散春暖花开的时候,希望孩子们跟屏幕上的小老师线下也能早日相见。她忘不了同事对接前线医生时的那段微信对话——

  “谢谢你们。”

  “不客气呀,希望小朋友和志愿者姐姐相处愉快。”

  “一定,等疫情过去我们还可以见面,吃好吃的!”

  “你们在前线辛苦了!”

  回复是一张护目镜口罩防护服全副武装只看得到眼睛的自拍。还有四个字,“同甘共苦!”

  家长们交口称赞。

头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