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学生心理和精神状态的研究调查

来源: 华北理工大学     |  作者: 刘婷婷(临床医学   |   发布时间: 2020-09-09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国各族青年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踊跃投身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不畏艰险、冲锋在前、真情奉献,展现了当代中国青年的担当精神,赢得了党和人民高度赞誉。我为你们感到骄傲!

疫情期间,绝大多数大学生处于居家状态,同家人,同所在社区、所在城市、所在省市,同全国人民一起面对疫情,参加了疫情防控的总体战。虽然绝大多数大学生身在家中,但学校同学生之间的联系并没有隔断。对于疫情初期的心态,有同学这样描述 :最大的担心是自己和家人感染新冠病毒,在行为上主要表现为经常测量体温,一旦有感冒发烧症状就会疑心自己被感染。同学们的紧张心态与其他人没有差别。在一开始,有些同学也担心防护物资和生活用品短缺,到网上抢购口罩、酒精等产品。但是,紧张的气氛很快就过去了,大学生们的心态逐渐平和下来,通过各种媒介关注疫情相关的各类新闻和信息,关注疫情最新进展,劝说家人和亲朋好友出门戴口罩,在交往中保持安全距离。紧张而不慌张,关注而不恐惧,成为多数青年大学生的心态。这一方面同大学生居家状态有关,疫情暴发,战“疫”总体战阻击战打响,同学们和父母、家人在一起有利于克服恐惧感。另一方面,同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疫情,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抗击疫情并取得显著成效有关。

抗击疫情是大学生体认家国情怀的生动教科书,也是践行家国情怀的社会大课堂。无数大学生在这场没有硝烟的人民战争中走在前线,彰显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良好风貌。高校应整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讲好科学精神、讲好爱国主义、讲好人类命运共同体,筑牢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2020年1月20日,国家卫健委正式发布2020年第1号文件,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一19)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为控制病毒进一步扩散,政府建议延长春节假期,同时呼吁民众取消聚会,在家自主隔离。但由于COVID一19传染性强,缺乏特效治疗药物,公众对此感到极大恐慌。

高校大学生在疫情期间的心理健康状况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对社会公众健康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损害及影响的事件,它不仅对个体生命和社会经济造成直接冲击,影响正常生产生活,还可能导致个体的心理应激反应,威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有研究表明,大学生面对突发事件的情绪反应表现更为激烈。在疫情期间不论性别和在读院校,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都受到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需要高校给予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和干预。有研究结果表明,此次疫情中居住地为农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低,易出现抑郁、焦虑情绪。因为本次疫情期间,农村及近郊的基础医疗资源缺乏、生活物资短缺,甚至部分农村经济也受到了影响。所以更易引发焦虑等负面情绪。同时,农村大部分人群的公共卫生预防意识薄弱,因春节期间的民俗习惯受到限制而反感、抵触戴口罩等防疫措施的群众较多,这些都可能是居住于农村的大学生出现焦虑和抑郁心理的影响因素。本次疫情处于寒假,学生自主支配时间长;且隔离在家娱乐活动少,手机、电脑使用时间也较平时更长,入睡时间晚成为常态,因此大学生的睡眠和心理健康水平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此次疫情已导致全国高校延迟开学,高校在要求学生每天上报自己和密切接触者的身体健康状况的同时,也应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以引导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当代大学生主要通过网络等形式获取健康知识,高校健康教育仍有很多不足。因此,在疫情期间,可以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多媒体渠道开展健康教育,如每日打卡、“云锻炼”、睡眠健康知识竞赛等,使学生逐步养成健康的睡眠习惯。

综上所述,此次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高校应予以重视,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有针对性地给予不同学生正确的心理疏导。

头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