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正文

李希贵校长,眼中的地平线,《学校转型》巅峰之作。

来源:中国教育文化     作者:王艳     发布时间:2023-01-31     

  李希贵,北京第一实验学校校长。历任山东省高密四中校长,高密一中校长,高密市教委主任,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局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负责人,北京十一学校校长;兼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专家联谊会副理事长、海淀教育战略性人才培养基地主持人等。出版教育著作有《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面向个体的教育》、《学校如何运转》等,在教育界拥有广泛影响。

  2017年6月23日,在北京市第十二次党代表大会上被选举成为北京市出席党的十九大代表。

  【《学校转型》简介】

  北京十一学校创新育人模式的深度探索;

  著名教育改革家李希贵校长的巅峰之作。

  “只有不让遥远的地平线在我们的视域中消失,我们才能迈出坚定自信的步伐!”

  李希贵校长就是我眼中的地平线,《学校转型》就是作者众多经典作品中巅峰之作。

  我将从四个维度解密李希贵之《学校转型》。

  一、沿着教育历史长河的维度来解密,是为了回答“为什么要学校转型?”

  教育的历史,某种程度上就是教育家的历史。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哪些人能称其为教育家?郭沫若先生曾经说过“两千年前孔夫子,两千年来陶行知”。

  我认为郭沫若讲述的其实是孔子、陶行知两位先贤所处的两个时代。纵观世界历史长河,东西方的大教育家基本云集中于此时期:孔夫子(前551~前479年)对应着苏格拉底(前469~前399年);陶行知、蔡元培时代的西南联大(1938~1946年)则对应着杜威时代的“八年研究”(1934-1942年)。

  其中美国的“八年研究”是世界教育史上学校转型的重大实验。

  1934年以前,美国大学入学考试的要求以及中学教学的实际,还是侧重于死的书本知识。

  1934到1942年,美国进步教育协会选择对进步主义学校(30所)进行了学生不再通过高考而升入大学八年研究,亦称“三十校实验”,是美国教育开展的一项重大实验。

  八年研究结果表明30所进步主义学校的毕业生均有以下特征:平均总分略高;除外语以外的各科成绩略高;每年的优等生略多;好奇心和内驱力更强,思维似更清晰、有条理、客观;应付新情况时更机智;更善于解决适应性问题;除宗教和祈祷活动外,更经常参加有组织的学生团体;在大学每一学年中获得非学术性奖励的百分比更高;更关心国内外大事等。

  至此,不少大学修改其入学考试的要求,从侧重死的书本知识转而侧重中学时学生在班上的智商、英语写作能力和校长的推荐信,美国的大学录取制度的改革由此发生了重大转变。

  1949年,泰勒正式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总结了八年研究中的成果。在该书中,泰勒把课程编制的主要步骤列为四个问题: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我们怎样才能确当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概括地说,课程应分为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活动、教育评价四个基本的要素。这就是现代美国课程领域中产生广泛影响的“泰勒原理”。

  美国八年研究还带来了教育评价模式的改变,创造了教育评价史上的第二代评价:“行为目标模式”, 即以目标作为评价活动的核心和依据,把要评价的内容分成具体可见的、可操作的行为目标,而教育评价就是判断实际活动达到目标的程度。

  让我们回到中国教育的历史长河,从孔子、陶行知到当代,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教育使命规律:“乱世——教育家——居危而思更危——革命”;“盛世——教育改革家——居安思危——承创”。

  尽管历史分两种,一是事实性(是什么)历史,一是价值性(应该是什么)历史。但教育家和教育改革家总是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处于盛世中的李希贵,一方面,坚持循承教育之本质、不忘育人之初心;另一方面,为了民族复兴不断改革、不断创新、不断追求!学校转型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然。

  二、依据作者人生理想和阶段改革追求的维度来解密,是为了回答“由谁来推动学校转型?”

不妨把李希贵人生分为几个时代:

  【1.0之学生时代】:学校转型的感触和蒙学期

  据悉,李希贵15岁读高中时,他所在的学校每周要向教育局报材料。时任校长王守忠非常欣赏李希贵的文笔,就让他到办公室兼宿舍的房间里,帮助学校写材料,有时候写到凌晨一两点,两个人就凑合在一张床上睡觉。李希贵大学毕业后,王校长感觉这个学生太好了,一定要亲自做媒,让自己的堂妹变成了李希贵先生的太太。可以说正是这段艰苦岁月让李希贵初次接触了学校管理的概念和整体框架。

  【2.0之高密四中】:学校转型的探索和实验期

  1990年初任高密四中校长,李希贵开始了学校家庭化建设的探索,办“有温度的教育”成为李希贵的追求;此时,李希贵也开始全员聘任制、结构工资制改革的尝试。尽管这个时期的探索尚有不足之处,但找准了学校改革的方向。

  李希贵说:“学校真正实施双向选择的聘任制之后,就没有必要检查老师的出勤、备课、批改......这样就给老师留下比较大的空间。”

  【2.0之高密一中】:学校转型的深入和深水期

  1995年,在高密一中,李希贵勇闯"雷区"试图在高中阶段实施素质教育。其主要的改革为:正式实施全员聘任制、结构工资制改革;职称评聘改革:校内职称聘任和国家的职称脱钩;语文教学的改革:语文课有六节,拿出两节课给老师完成教材内容,其余四节课让学生到阅览室自主学习。

  【2.0之潍坊教育局】:学校转型的成型和成熟期

  2001年,李希贵任潍坊市教育局局长,正式实施校长职级制(取消校长行政级别)改革:老校长的行政级别不取消,只是把门关上,新任的校长从此不再是一级官员;同时在潍坊十中推行走班上课,在初中物理和数学实施分层次教学。在全国开风气之先,引起舆论的关注。虽然走班上课改革只实施了一年多,但为真正的走班上课改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3.0之北京十一学校】:学校转型的成就和辐射期

  2007年10月,李希贵到北京十一学校任校长,经过几年的准备和动员,开始进行了十一学校的育人模式和学校转型的综合性改革。1.分布式领导体制改革:取消了学校的副校级干部分管制,建立学部制。设立五个学部:初中学部、高一学部、高二学部、高三学部和国际教育学部,这几个学部全部由原来分管某一项工作的副校长直接兼任学部主任;2.深度实施选课走班制的课程改革;3.实施导师制的育人模式改革。

  由此可见,李希贵是一个视改革创新追求为自己生命的人;一个能够及时调整改革策略的人;一个能够在没有射中的靶子上再射一箭的人;一个始终以“保障学生中心的治理结构和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体系”为改革核心的人。

  三、按照文本的价值观来来解密,是为了回答“怎样进行学校转型?”

  本书主线是:“让每一位学生成为他自己”。

  用李希贵校长的话来说,就是:“找到孩子伟大的地方,帮助他们在通往伟大的道路上行走。”

  这其中由三条小主线拧成:1.让每一位学生拥有自己的课程;2.让每一门课程发挥其独特作用;让每一位学生在集体外成长。

  主要实践为:1.实现教师转型,为学生成长服务。2.实现组织转型:从“管理”走向“领导”。李希贵曾经这样描述:做正确的事就是领导,而正确地做事就是管理,组织转型就是要提高学校各层面的领导力。3.实现学校转型,让每一位学生自主选择、自主成长。

  本书明线:“改变课程才能改变学校”。

  实现“一人一张课表”,开设不同的课程,就是为了给学生成长开辟所需要的不同“跑道”,让学生在自主选择、自我奔跑中发现最好的自己和成为更好的自己。

  选择性课程育人以丰富的职业体验课程,充分的选课指导,精准的高层课程风险评估,协力的家校合作指导,灵活的调整机制为方法论,让师生在自主选择中努力,在自由中自律,在自我规划中自我觉醒。激发学生内动力、加强对自身的情绪管理,遵守规则,自我规划,实现目标中发现和实现自我。

  其中,在制定科学规范的选择课程流程时,学校完善了系列保障制度:学科育人制度、导师制、考教分离制、大小学段制、岗位聘任制......可以说没有这些保障就无法实现选课走班制改革的。

  本书暗线1:在森林中发现那棵不一样的树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每一个,更要关注这一个。

  李希贵校长说:“当我们走过一片森林,只会感叹森林的壮观,却对每棵树的情况语焉不详。就如同我们过去只关注学校办得好,但对每名学生发展得好不好缺乏关注。但是,校园不比森林,我们没有权力通过竞争去实现优胜劣汰,而是要发现每棵树独特的生存需求和生存价值。”

  学校转型,就是要让“创造适合每名学生的教育”成为现实。

  本书暗线2:从每个人的自我实现开始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李希贵认为应该重新释读这一理论:从学生和教师的自我实现需求出发,让每一位师生的理想信念、抱负得以极限发挥。

  由此可见,北京十一学校的转型是前瞻性与先进性的转型,是变革性与回归性的转型,是系统性与体系性的转型,是中国灵魂与国际视野的转型,也是李希贵个人魅力与整个学校上下集体智慧的转型。

  四、通过作品的成果和影响力来解密,是为了回答学校转型后有什么效果?

  北京十一学校从2011年开始,取消固定班级,推行选课走班,为志同道合者走到一起创造了机会。学校有300多门课程和200多个社团供学生自主选择,并且鼓励学生随时组建团队去实现自己的想法,因此形成了新集体。4000多名学生,4000多张独一无二的课程表。同一学科水平近似的学生在一个学科教室上课。仅高一年级就有217个教学班、69间教室。取消班主任,倡导每个老师走出学科局限,承担起立德树人的教育职责,并实施导师、咨询师和教育顾问制……

  可以说,在李希贵和他的团队的改革之下,北京十一学校构建了最扎实、最生动的“选课走班”制度,和塑造了生动活泼、五彩斑斓的教育教学新生态,创造了以“导师制”为标志的“全员育人”新局面,荣获了以“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为标志的新成果!

  罗曼·罗兰说:“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有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在书中检查自己。”

  我想说:“如果你喜欢李希贵,你就是李希贵;如果你喜欢读《学校转型》,你的学校就在转型!”

  【郭其俊简介】

  郭其俊,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全国名师工作室联盟副理事长,广东省教育督导学会特聘专家,深圳市福田区教科院院长、教科院及附属学校党委书记,著名特级教师,首批正高级教师,曾任南京市鼓楼区教育局副局长、南京市宁海中学校长等职,是全国中小学百名优秀明星校长,深圳市首位"百万年薪"公立高中校长和公立教科院院长,也是《人民教育》2014年向全国重点推介的高中校长,被誉为“中国当代校长评传第一人”。


头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