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文明重光 国魂匠心铸史
来源:中国教育文化 作者:舒苒 发布时间:2025-11-27
——罗皋毅二十载复原柏孜克里克壁画的文化坚守,以古法续文脉,用初心护遗产,让毁于二战的西域瑰宝回归中华视野

【一带一路新疆聚焦】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一段沉睡于历史硝烟中的文明记忆,在乌鲁木齐职业大学罗皋毅教授的工作室里重获新生。历经近二十载苦心钻研,这位两鬓斑白的学者型艺术家,成功还原出1904年被德国探险队揭取、最终毁于二战战火的吐鲁番柏孜克里克石窟巨型壁画“誓愿图”——13幅缩小版精准复刻细节神韵,1幅3.25米原尺寸作品再现千年风华。近日,各界访客慕名而来,在矿物颜料勾勒的丝路佛光中,触摸文明传承的温度与力量。

在这份坚守背后,是罗老多重身份赋予的责任担当。作为自治区第12届政协委员、乌鲁木齐市政协常委、市政府参事,他将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履职重点;作为教育部职业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资深顾问、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术委员,他把复原技艺转化为教学实践;作为新疆开明画院院长、工艺美术技能大师工作室主持人,他始终以“科研+传承”为己任,2014年出版的专著《西域石窟(寺)壁画纪念品仿绘与制作》,成为该领域的重要学术成果。2022年7月15日,作为新疆各族各界代表,罗皋毅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这份殊荣更坚定了他“丝路文明瑰宝能激发民族自豪感”的信念。

柏孜克里克石窟始建于曲氏高昌国时期,唐西州时定名“宁戎寺”,曾是西域佛教文化的核心圣地,其壁画融合东西方艺术精髓,以青金石、朱砂、金箔等天然矿物为料,在洞窟的泥土涂层上绘就释迦前世因缘故事,堪称丝路文明的艺术结晶 。然而20世纪初,德国探险家勒·柯克率队野蛮揭取洞窟15号回廊的“誓愿图”等珍贵壁画,这些跨越千年的文化瑰宝被劫掠至柏林后,终在二战炮火中化为灰烬,仅存少量文献图册与散落残片 。当中央电视台《新丝绸之路》之《吐鲁番的记忆》播出日本龙谷大学数字化复原的相关影像时,罗老心中涌起强烈的文化使命感:“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国宝,就该由我们自己还原再现,还要用原始工艺、原始材料,留住它们存世最后的模样。”这份倔强的誓言,成为他此后二十年风雨兼程的精神坐标。

从意气风发的中年到华发丛生的老者,罗老的坚守始终围绕“精准复刻”与“活态传承”双重使命。为还原壁画的原始质感,他遍查海内外文献典籍,走访吐鲁番学研究院、石窟遗址,对勒·柯克的考察报告、散佚的壁画照片进行逐帧分析;泥板古法成型技术是复原关键,他历经无数次失败,反复调试当地泥土和其他辅助材料的配比,模拟古代工匠的日晒制作工艺,最终让复原泥板的密度、透气性与千年古壁别无二致 。颜料的甄选更是严苛至极,他坚持采用与原作一致的天然矿物原料,通过研磨、调配、晕染的传统技法,让青金石的湛蓝、氧化铜的翠绿、朱砂的赤红重现古画独有的温润光泽,完美契合柏孜克里克壁画经久不褪的艺术特质。

二十载耕耘终有硕果。在“在祖国的怀抱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0周年成就展”上,罗皋毅工作室研发的5类35件石窟壁画复原作品入选参展,赢得新疆教育系统唯一一个独立实物展台;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艺术设计类作品“广交会”同步交易展上,其指导学生的作品从一万三千余件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斩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成为本届展会唯一全部作品获等级奖的院校;2020年第25届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上,他的西域石窟壁画收藏品被组委会选定为展会门票图案,广东卫视的专题报道让更多人关注到西域文化遗产的魅力。

更深远的价值在于传承与赋能。2015年,罗老主持首届“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班”刺绣专业培训方案制定,将壁画艺术元素融入传统工艺创新;2016年,他牵头实施自治区民生工业地毯设计与制作培训班项目,让石窟壁画的美学基因转化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如今,他的工作室既是复原研究的实验室,也是非遗传承的教学基地,一批批学生在矿物颜料的研磨中感悟工匠精神,在泥板绘制中理解丝路文明。

“这些壁画不仅是艺术珍品,更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见证。”罗老凝视着复原的“誓愿图”,眼中仍有不灭的热忱。在他看来,复原工作既是对毁于战争的文化遗产的缅怀,也是对文明对话的呼唤——柏孜克里克壁画曾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结晶,如今的复原作品,正成为新时代新疆文化旅游的重要名片,让更多人走进新疆、了解西域文明的璀璨与厚重。

从战火中消逝到匠心下重生,罗皋毅用近二十年光阴完成的,不仅是一幅壁画的复原,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守护。这份坚守,彰显了中国学者对文化遗产的敬畏之心,也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中国方案”——以古法技艺延续历史文脉,用教育传承激活遗产生命力,让每一件文明瑰宝都能在中华大地上代代相传,熠熠生辉。(新疆记者公益联盟|中广中文融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