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智慧教育:以产品设计驱动教育创新与公平
来源:中国教育文化 作者:紫绮 发布时间:2025-08-06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新东方智慧教育凭借对政策导向的精准把握与技术创新,构建起覆盖K16阶段(基础教育至高等教育)的智慧教育产品体系,并通过重庆科技馆等实体场景的落地,形成“科技赋能教育、教育反哺科技”的良性生态。其产品设计不仅体现技术深度与教育理念的融合,更以教育公平为核心,推动优质资源普惠化。
智慧教育产品体系:技术赋能下的个性化解决方案
新东方智慧教育的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为依托,打造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智慧教育产品。其核心在于构建覆盖全学段的个性化解决方案:
技术融合与创新:通过引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的技术人才,新东方将智能算法与教育场景深度结合。
课程体系全覆盖:产品设计涵盖K16阶段,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均形成标准化课程框架。基础教育阶段侧重实践能力培养,如科学实验、编程基础等;高等教育阶段则聚焦产教融合,与科技企业合作开发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前沿课程。
教育公平实践:新东方通过公益捐赠、师资培训等方式,将智慧教育产品向偏远地区延伸。例如,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学校提供智能教学设备,并培训当地教师掌握数字化教学工具,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重庆科技馆:沉浸式场景中的跨学科创新设计
作为新东方智慧教育的实体化延伸,重庆科技馆以“AI+航天+智造”为核心,构建起兼具科普教育与实践创新的沉浸式学习空间。其产品设计凸显三大亮点:
技术驱动的交互体验
引“粒”奇境交互装置:基于NASA权威天体数据,模拟太阳系引力场动态模型。青少年可通过手势操控,直观理解行星运动规律,将抽象的天文知识转化为可触可感的互动体验。
天宫启航航天系统:还原火箭发射全流程,从燃料注入到级间分离,用户可通过虚拟现实(VR)技术“置身”发射现场,感受航天科技的震撼。
三位一体课程体系
科技馆构建“AI+航天+智造”跨学科课程框架,严格遵循教育部《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及《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
航天科技模块:涵盖火箭原理、卫星轨道计算、空间站生活模拟,培养青少年对航天工程的认知;
人工智能模块:从机器学习基础到智能机器人编程,引导学习者理解算法逻辑并动手实践;
智能制造模块:通过3D打印、激光切割等技术,让青少年完成从设计到成品的全流程制作。
场景化教学实践
场馆分设沉浸式体验区(2000㎡)与教学实践区,前者以科普教育为主,后者侧重项目制学习。例如,在“火星基地”主题营中,学员需协作完成生态舱设计、能源系统搭建等任务,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产品设计背后的教育理念:从工具到生态
新东方的产品设计并非孤立的技术堆砌,而是围绕“教育公平”与“创新能力培养”两大核心展开:
技术普惠性:无论是智慧教育平台的算法优化,还是科技馆中NASA数据的开放应用,均体现技术普惠的思路。例如,偏远地区学生可通过智能终端访问与城市学生同质的课程资源,打破地理限制。
跨学科融合:产品设计强调“STEAM教育理念”(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如科技馆的“AI+航天+智造”课程,要求学习者综合运用多领域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复合型创新能力。
社会价值延伸:通过科技研学营、校企合作等形式,新东方将产品设计与社会需求对接。例如,科技馆与全国多地教育系统、科技企业建立合作,形成“研发-应用-反馈”的闭环,推动教育创新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
以产品设计重塑教育未来
从智慧教育平台的个性化学习,到科技馆的沉浸式科学探索,新东方通过产品设计实现了“技术赋能教育”与“教育反哺科技”的双向驱动。其创新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的突破,更在于将教育公平、跨学科融合等理念融入产品基因,为青少年构建起连接现在与未来的桥梁。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新东方正以实际行动证明:优质的教育产品设计,能够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