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教育>正文

高周来 烙画 王遂社

来源:中国教育文化     作者:王艳     发布时间:2022-12-01     

  姑苏繁华百世流芳 巨幅烙画横空出世

  ——高周来和他的烙画艺术

  作者:王遂社

  一幅长卷,盛世繁华光彩夺目,传世经典叹为观止。

  姑苏就是被誉为“东方威尼斯”的苏州,作为富甲一方的东南大都会,自古以来,诗词咏之、丹青绘之、翰墨书之、昆曲唱之、志传载之、歌舞演之、评弹传之,汗牛充栋,各擅其长。在绘画上,尤以长卷《姑苏繁华图》最为著名。

高周来烙画作品 上海红船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苏州籍宫廷画家徐扬“有感国家治化昌明,超轶三代……幅员之广,生齿之繁,亘古未有”,为歌颂“帝治光昌”,创作出全长1225厘米、宽35.8厘米、比《清明上河图》还长一倍多的《姑苏繁华图》进献给乾隆皇帝,一幅震古烁今的鸿篇巨制由此光耀历史,流传百世。

  清代,古城苏州“山川之奇丽,田野之沃饶,衣冠文物之风流而华美者,莫不震耀当世”。人文荟萃,物产丰饶,风物佳丽,早有“天堂”之称。据史料记载,徐扬,字云亭,苏州吴县人,家住阊门专诸巷,擅长画山水和梅花。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南巡到苏州,徐扬和同乡张宗苍因献画而得宠,被任命为“充画院供奉”,后被钦赐为举人,授内阁中书。编绘《苏州府志》、《苏州府城图》、《苏州府九邑全图》、《姑苏城图》等地图的丰富阅历,为徐扬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来,曾多次陪同乾隆皇帝下江南,泼墨丹青。凭借对家乡历史、文化与地理的谙熟,尤其是对圣意的心领神会,通过精心构思,在没有照相机的年代再现了盛世图景。

高周来烙画作品 九万里风鹏正举

  只要熟悉苏州,就不难看到:《姑苏繁华图》所绘胜景自灵岩山起,由木渎镇东行,过横山,渡石湖,历上方山,经盘、胥、阊三门,穿山塘街,至虎丘山止。作者自西向东,由乡入城,重点描绘了一村(山前)、一镇(苏州)、一街(山塘)的景物,画笔所至,连锦数十里内的湖光山色、田园村舍、阊胥城墙、古渡行舟、沿河市镇、流水人家、官衙商肆,社会风情跃然纸上。整幅作品精妙严谨,气势恢宏,笔触细致。画中人物或饮宴祝寿、或嫁娶成婚、或科举应试、或授业读书、或耕作于田间、或行吟于道上,无不惟妙惟肖,形神自足,栩栩如生;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古迹名园历历在目。粗略计算,全幅画有各色人物1万2千余人,各色房屋建筑2140余栋,各种桥梁50余座,各种客货船只400余只,各种商号招牌200余块,完整地表现了古城苏州市“商贾辐辏,百货骈阗”的市井风貌,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被后世誉为研究清代苏州的百科全书。规模之宏大,场景之宏阔,气象之宏盛,才思之宏杰,千古之下,叹为观止。

高周来烙画作品 风景四条屏

  一幅烙画,经年累月苦心孤诣,天道酬勤艺坛问鼎。

  260多年后,高周来按照原画的尺寸,别具匠心,独辟蹊径,以烙画完成了对《姑苏繁华图》的再度创作。篇幅之大,前所未有;技艺之精,独冠今世。

  1952年出生于陕西周至的高周来,少年早慧,天资聪颖,对书画创作极有天赋。大凡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梦中想的,都能“照猫画虎”,像模像样。虽然从未拜师,却也生机勃勃,形神兼备,称得上“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文化大革命”中,给村里老人画像,给墙壁上、横幅上、学校教室、大队办公室、县政府群众堂画不同篇幅的毛主席像,画革命样板戏中的李玉和、阿庆嫂、洪常青,还有一场接一场的运动和各种展览,为他提供了题材丰富的实践机会。那时,年轻人结婚最时髦的礼品就是在玻璃上画的风景画。别人一年只能画二三十幅,高周来由于构图新颖、布局科学、影响力大,一年的销量远远超过两千!周至作为“刺绣之乡”,以门帘、信插、床单、墙围子为主的产品远销全国各地,那些“吉祥如意”“春光明媚”“马到功成”等等色泽鲜艳、主题鲜明的“花样子”,大多出自高周来的手笔。后来进入周至县印刷厂,照相、制版、绘图、设计集于一身,为企业连年获得先进贡献了才智。此后四十多年精研法帖,书画兼习。从秦汉篆隶到唐宋章草,无不精心揣摩;从宫廷御制到民间名作,悉数玩味模仿;尤其对王羲之、颜真卿、赵孟頫、欧阳询以及米芾、苏轼、范宽、李成、黄公望等用功最勤,受益良多。年事渐长,又从唐尚法、宋尚意、晋尚韵、元明尚态中琢磨笔法章法墨法,了悟真意真髓真谛,腹笥丰盈,技近乎道矣!作为同村人,我每每于其随意书写的春联中领略博大的气象,对其信手描绘的风物击节称赏。若以艺术修养而论,他是名副其实的高手。

  烙画古称“火针刺绣”,又称火笔画,就是利用碳化原理,巧妙掌握控温技巧,不施任何颜料,通过以烙为主、套彩为辅的表现手法,在竹木、宣纸、丝绢等材料上勾画烘烫作画。在我国,烙画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曾是宫廷的御用品。考古发掘证明,从湖南长沙战国时代楚墓中出土的两幅帛画《人物龙凤帛画》和《人物御龙帛画》,是迄今最早的烙画。经过两千多年的传承与发展,名家辈出,粲然可观。

高周来烙画作品 姑苏繁华图(局部)

  也许是天性使然,近年来,高周来又捡起了年轻时尝试过的烙画。坚实的根基、过人的眼光加上深厚的素养、淡泊的心态,让他甫以入道就显露出不凡的功力。从斗方到条幅,再到六尺整张,很快就得心应手,渐入佳境。在技巧上,黑、白、灰等色调变化随心所欲,润燥合宜;顺锋、逆锋、侧锋、藏锋、拖笔、枯笔笔笔到位,勾、勒、点、染、皴、擦、白描处处渲染,单勾、双勾、透视、浮雕肌理停匀,人物画须、眉、剑、履、衣褶,细若丝粟,一一生动。高周来说,随着时代发展和技术进步,烙画从“油灯烙”换代为“电烙”,从单一的烙针或烙铁换代为专用电烙笔,可以随意调温,加之材料的精致和多样,为烙画创作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烙绘技法也发展出润色、烫刻、细描和烘晕、渲染等。作品一般呈深、浅褐色,古朴典雅,清晰秀丽,经过特殊处理后图案清新,永不褪色。和传统国画相比,更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只要火候、力度把握到位,就更能彰显气清质实、骨苍神腴的韵致。

高周来烙画作品 姑苏繁华图(局部)

  谈起长篇巨制《姑苏繁华图》,高周来说,一是缘于对苏州风物的喜爱,二是出于创新和突破。

  据史料记载,到唐朝时,苏州已是“东南各郡,咽喉吴越,势雄江南,骈樯二十里,开肆三万宝。”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说:“浙右列郡,吴郡最广,地广人庶……今国用,江南诸州苏为最大,户数不少,税额至多。”在苏州,阊门被誉为“天下第一码头”。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之首的唐伯虎在《阊门即事》中这样写道:“世间乐土是吴中,中有阊门又擅雄。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五更市鼓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若使画师描作画,画师应道画难工。”古典名著《红楼梦》开头也这样写道:“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清人刘大观曾比较评论运河南端三座名城的风貌时说:“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三者鼎峙,不可轩轾。”因此,徐扬的《姑苏繁华图》从地处交通要道的盘门——现存国内外唯一保存完整的水陆并列古城门起笔,经胥门到最繁华的阊门,在构图上掀起第一个高潮。

高周来烙画作品 姑苏繁华图(局部)

  苏州不仅是典型的大运河水网城,也是“千桥之城”。城内桥梁有名可考者285座,加上城外的桥梁,共计314座。真可谓百步一横桥,五十步一竖桥。唐人刘禹锡有诗曰:“春城三百七十桥,夹岸朱楼隔柳条。”明代诗人高启曾写道:“画桥三百映江城,诗里枫桥独有名。几度经过忆张继,乌啼月落又钟声。”因此,画中呈现出各种桥梁50余座,这是第二个高潮。

高周来烙画作品 姑苏繁华图(局部)

  “流连虎阜游,宛转山塘路”。当年,阊门与运河相接的山塘,曾经“居货山积,行云流水,列肆招牌,灿若云锦。”因此,画面经山塘而过度到虎丘。

高周来烙画作品 姑苏繁华图(局部)

  虎丘古称海涌山,据考证生成于白垩纪时代,距今已有一亿五千万年,为“吴中第一名胜”。虽然海拔仅34米,“可以拢而袖之”,但在无山的苏州,实属难得,被描述为“山林而在尘世,非有穹谷高岩、深林幽涧而名遍寰区者,吴郡虎丘而已。”《越绝书》卷2载,这里曾是吴王阖闾的墓地。秦始皇曾在此登山揽胜,楚霸王在此埋伏奇兵,晋代司徒王珣和其第司空王珉在此营造馆舍,虎丘塔所在地还是王珣的琴台遗址。苏东坡曾慨叹:“到苏州而不游虎丘,乃憾事也!”二月梅花烂漫开,游人多自虎丘来。多少锦衣长袖在此飘过,多少相思情怀在此缠绵,多少美词佳句在此吟唱……清人顾禄在《桐桥倚棹录》中畅叙虎丘嬉游之盛:“山近西郭,距阊门不数里,为商贾交集之地。列肆鳞比,青翰往来,殆无虚日。往时游迹盛于中秋,今则端午先后数日,画舫珠帘,人云汗雨,填流塞渠,纨绔子又复征歌选伎于其间,郡中仕女倾城而往。常年操楫者,值增累倍。一日之费,至罄人数家之产,可为靡然。”因此,整幅作品在虎丘作结,曲终奏雅,笙箫齐鸣,画面由此推向第三个高潮。苏州风物如此,焉能不向往之!

高周来烙画作品 姑苏繁华图(局部)

  高周来之所以钟情《姑苏繁华图》,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创新和突破。数十年的探索,数十年的研习,他要通过烙画实现“笔墨”上“去疲软而尚挺拔,除钝滞而贵轻隽,绝浮滑而致沉着,离俗史而亲风雅”,爽然而秀,苍然而古,凝然而坚,淹然而润。“揎袖摩挲,有动不逾矩之妙;解衣般礴,有凌厉一切之雄。”使“笔墨”有气骨,有神韵;“画笔”所到之处,重若崩云,轻若蝉翼;苍而弥秀,枯而弥润。作雄厚,尺幅有泰山河岳之势;作淡逸,片纸有秋水长天之思。以巨幅烙画涵养襟怀,提升境界,澡雪精神,挑战自我,用创新与突破诠释自我,向经典致敬。此刻,他还在攀登的路上。

  (王遂社 资深媒体人 西安多所高校客座教授)


头条新闻